首页 > 崇川区

冯丽:41年坚守传承,千针万线将热爱绣入生命
来源:崇川区任港街道妇联 发布时间:2020-07-14 阅读次数:

家住任港街道黎明花园的冯丽是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仿真绣(传统美术)代表性传承人,是沈寿第四代嫡传弟子。现为南通市沈寿艺术馆高级顾问、中国沈绣国礼团队核心主创。

“隔两天不刺绣,心里面就空落落的。”坐在绣架旁,60岁的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仿真绣的代表性传承人冯丽十指翻飞,用细细的针线在绣布上作画。她现在使用的绣架和绣绷、绣凳都是她当年从研究所带回家的,陪伴她走过人生韶华。到今年,冯丽从事沈绣绣制研究已经整整41年了,从19岁走进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到先后四次参与国礼创作,冯丽将对刺绣的热爱融入了生命。

没学过技巧,用绣花衬衣敲开研究所大门

“我没有刺绣的启蒙师傅,如果一定说有的话,是邻居的老嬷嬷让我对刺绣产生了深深的兴趣。”生活在“六桥内”的冯丽,童年记忆最深的是小巷里老邻居坐在门口、檐下飞针走线的样子。少女时代的她也像模像样地拿起绣绷模仿着嬷嬷们的样子绣起了花。没想到,这一出手就惊艳了有几十年“绣龄”的嬷嬷们,“心灵手巧”是街坊们对她的评价,大家亲切地称她“小绣娘”,看着书上的样子就能做出件漂亮的衣裳,纯白的的确良衬衣,她也能因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让平淡的衣服显得更精致。

1979年,19岁的冯丽插队两年后返城,原本可以接替父亲去供电局工作,但她却始终难以放下自己的刺绣梦。听说当时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在招生,她和哥哥一起去报名,却没想到招生时间已经过了。不死心的哥哥取来了她绣的衬衣和枕套,看到她的作品,负责招生的老师破例让她报了名。

“刚进研究所的时候,师傅们的刺绣作品简直让我目瞪口呆。”进入工艺美术研究所后,冯丽拜沈绣创始人沈寿先生的亲传弟子巫玉和第三代嫡传弟子李锦云为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热爱和用心,冯丽很快成为这批学员中的佼佼者。因为基本功扎实、绣技出众,她被选入双面绣组,主攻难度最大、对绣技要求更高的双面绣。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代表沈绣到南京金陵饭店向外宾展示刺绣表演。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研究所逐渐走向衰落,下岗后的冯丽在别人的介绍下站过柜台,虽然营业员的收入比刺绣更高,可她还是难以割舍对刺绣的那份热爱。即便在生活最低谷的那几年,她每天都会坚持刺绣创作,一盏台灯、一个绣台,陪伴她度过了无数个深夜,为了不打扰家人休息,她就搬着绣架到阳台上刺绣,即使寒冬腊月也没有停止过。她说:“研究所散了,沈绣不能散,这门手艺不能断。 ”

因为这份坚持,作为沈绣的第四代传人,2002年,冯丽担任沈寿艺术馆艺术顾问,她的作品得到很多海内外收藏家的喜爱,但冯丽从来不高价出售自己的作品。最让她念念不忘的是来自台湾的一位胡小姐,曾找她订制了不少刺绣作品,而最让她庆幸的是,自己又可以捻起绣花针踏踏实实地刺绣了。“很多人说刺绣苦、累,可我只要一摸到针线就高兴。”

十指走过万里路,四次参与国礼创作

2011年以来,冯丽先后四次参与了“国礼”绣制。说到与“国礼”的结缘,不得不提到卜元。沈寿艺术馆的馆长卜元是冯丽的伯乐。2011年3月,沈寿艺术馆接到绣制送给比利时国王的“国礼”的光荣任务。卜元从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夫妇的多幅生活照片中,精心挑选了素材作为绣稿,并亲自绘制画稿,进行二次创作。李锦云、冯丽等沈绣传人担起了这份光荣的使命。这幅作品的意义非同小可,冯丽和李锦云在其后的7个月时间里,全力投入到作品的绣制之中,最终当现任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接到沈绣《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的国礼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普京总统肖像》是继《比利时国王夫妇肖像》之后,沈寿艺术馆接到的又一次“国礼”重任。李锦云、冯丽等“国礼”绣娘再次荣幸参与到这次国礼的绣制中。由于这次是高度保密的工作,在作品创作的3个月时间里,冯丽和家人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参加一个封闭运作项目”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创作。这幅高60厘米、宽50厘米的绣品,千针万线,任何讨巧都不可能成功,李锦云、印俊平、冯丽、花丽四位绣娘放弃休息,仅用了91天就赶制完成了国礼的任务,这也是历史上用时最短的中国沈绣人物肖像作品。这幅作品所用色线近70种,刺绣以乱针铺底,小短针、小乱针、大乱针、发绣针等仿真绣技法覆盖,仅普京的眼睛,就用了蓝、绿、黄、黑、灰多种颜色。整幅作品抓住了人物肖像的神韵,普京总统坚毅强悍的气质、充满智慧和活力的性格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作品中,达到“乱真”的程度。收到这件礼物后,普京总统也是惊叹不已。

此后,冯丽等“国礼”绣娘团队又先后接到了《比利时国王合家欢》、《基塔罗维奇总统像》等国礼作品,南通沈绣做为艺术精品走进比利时皇室、俄罗斯克里姆林宫等处,这让冯丽这位“国礼”绣娘倍感骄傲。

百年技艺传承难题,开设工作室收徒传业

轻灵振翅的蛱蝶翩然起舞;秋花枯芦摇曳生姿;活泼灵动的蚱蜢蓄势待发……退休后,冯丽有了更多时间研究绣艺,展开她花了近四年时间绣制了北宋画家赵昌的《写生蛱蝶图》,土坡、草丛、蛱蝶、蚱蜢、鲜花,冯丽用高超的绣艺再现了这幅旷世名作,蛱蝶薄如绢纱的翅膀、绚丽斑斓的花纹、蚱蜢细如发丝的根根须脚,种种细节的刻画让人叫绝。这也是冯丽迄今最满意的一副作品。

最近,冯丽正在进行郎世宁名画《花鸟》的创作。“整个疫情期间,我几乎都用来创作这幅作品了。”在淡淡的灯光下,紫色、红色的兰花流光溢彩,这得益于冯丽高超的配色。一根丝线劈成细细的丝,根据颜色的浓淡搭配上其他丝线,在她的巧手下,几种简单的紫色能产生几十种巧妙的组合,让绣作颜色、层次更加丰富。

和很多传统技艺的境遇相似,沈绣也面临着后继无人、青黄不接的现状。这让从事沈绣绣制研究41年的冯丽既痛心又揪心。“衣钵相传是对沈绣这门艺术最好的贡献。”从2016年开始,冯丽先后和多所艺术院校合作,共同培养下一代刺绣艺术接班人,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刺绣人才,为沈绣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2015年,冯丽工作室正式成立了,冯丽担任负责人兼导师,她的三名徒弟作为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工作室的日常运作。2017年至2018年,应沈寿艺术馆邀请,冯丽工作室先后赴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开展“沈绣技艺精品培训班”的讲学活动。以小班教学的模式,每一期培训为期一周,42课时,采取上午基础理论教学,下午实践课,晚上自修研习的三合一教学模式,通过短时间较高强度的封闭式培训,学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沈绣的基础理论和实用针法。通过这一系列的培训班讲学活动,效果非常的显著。“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果以及后续的深度研习的愿望都大大高于以往的培训班。”风力介绍,部分学生现在已经成为沈绣的第六代传承人,拥有了成熟的沈绣创作技艺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自己的城市继续从事沈绣的创作和传承工作。

2018年开始,受沈寿艺术馆的委托,李锦云、冯丽先后与南通开放大学,通州中专等高校开展兴趣研修课。去通州中专教学一次,李锦云和冯丽路上需要花费3个多小时时间,可每次和年轻人的交流都让两位沈绣传人兴奋不已。“每期学员中,我们都能发现不错的刺绣苗子,可惜大部分年轻人不愿意沉下心来把刺绣做为热爱的事业。”冯丽虽有遗憾,但并未放弃与高校的合作、将沈绣的传承进行到底的决心。她说,通过一次次教学,她们总结出更多、更成体系的教学模式,相信在她们的坚持下,能吸引更多年轻一代的学员能够感悟沈绣、欣赏沈绣,沉淀下来进一步的投身于这个行业,将沈绣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播的更加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