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采展示

新型职业农民于冬娟: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来源:南通市启东市妇联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3-28 阅读次数:

全国劳模、江苏省双学双比先进个人于冬娟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在这位启东第一个家庭农场——冬娟家庭农场“掌门人”的身上,不仅有朴实、坚韧的秉性,更有一股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特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于冬娟通过流转土地,成为了为数不多的“种田大户”。从集体公社到成立家庭农场,从一个生产队仅有一辆手扶拖拉机到自己成立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20多年来,她亲眼见证了东部沿海地区“三农”变迁;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她立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风口浪尖,完成了从一名普通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转身。

于冬娟家有个荣誉室,里面摆放着她近年来所获得的荣誉。而挂在最前面的是她的“冬娟家庭农场”证书。对于这个新身份,她很是喜欢。

2013年,启东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粮食种植面积50亩以上、全托管服务土地面积200亩以上都可以认定为家庭农场,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又好又快发展。

看到这份文件,完全符合条件的于冬娟兴奋了。当年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她积极申报,并于2014年顺利拿到了农场主的“身份证”,成为我市第一个注册成立的家庭农场——启东市冬娟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种田20多年,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别提多高兴了。”于冬娟笑着表示,“有了农场意味着自己成了法人,对于我们这些农业大户来说,工作更体面,积极性更高了。”

于冬娟的农业王国也在不断拓展,种植面积从500亩拓展到了2017年的1000亩,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

“现在,水稻种植的高产,离不开威力强大的机械化。”于冬娟说。在她家的机库里,不仅有传统的机具,还有几台“高科技”农机。其中一台“高地隙”自走式植保机距离地面1.1米,简直像个踩高跷的“小巨人”,不仅可以在作业中避免压到水稻等农作物,还能喷洒农药、施肥、播种,做到了一机多用。她还装备了一架无人植保机,能够一边飞行一边喷出白色水雾,一小时内能完成60亩稻田的植保作业。

“全程机械化”让于冬娟连续3年实现了水稻丰收,使她不仅感受到了工作体面,收入也同样让人艳羡。于冬娟说:“种植水稻,收益可观,比种植传统作物增收不少。家庭农场让我们农民真正有了奔头。”但是,被喻为“露天工厂”的农业生产,由于粮食价格的波动以及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成本的上扬,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6年4月,于冬娟种植的500亩小麦长势喜人。谁知从当月下旬开始,连续40天阴雨连绵,小麦灌浆、千粒重受其影响,继而赤霉病大面积发生,看着快要到手的麦子霉烂,于冬娟心疼不已。最后小麦亏损额达20万元。

农业损失副业补。于冬娟说,这几年,我们对外农机服务收入还能贴补家用,再加上政府对农业如水稻种植补贴、农机补贴、仓储上烘干设备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才让他们顺利渡过了难关。

作为新型经营主体,农场主最知农产品市场的阴晴冷暖,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中,种什么?怎么种?成为于冬娟思索的问题。为了使自己在农业生产上更加游刃有余,2016年,于冬娟报名参加了南通科技学院的成人大专作物栽培专业班。两年半时间,每个星期两天,她都雷打不动前往学校听课,从不打折扣,专业的培训让于冬娟受益匪浅。

于冬娟还自学电脑,在网上开店,推广销售自己的小麦与大米。“我们销售的产品质量绝对保证,回头客不少。”于冬娟说。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于冬娟还朝着农业精品化的方向发展,除了种植普通大米品种外,主动与科研院所、种子公司联系,试点种植了20亩南粳5055品种,这种生态米每斤10元的价格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田里种粮,为的是守住耕地红线,满足基本所需。但通过树立精品意识,有利于更大提升农产品价值,真正实现了土里也能刨黄金。”于冬娟说,今后将在改良种植品种、增加收益方面做有益探索,不仅让老百姓“吃饱”,更要“吃好”。

“作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我深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红利。”面对未来,于冬娟信心十足,“进入新时代,我要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良种良法,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