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风采展示

杭沁:第一女书记搭“桥”跨“坎”,带着感情留在乡野田间
来源:海安市滨海新区妇联 发布时间:2023-12-07 阅读次数:

“既然选择成为一名第一书记,就要承担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就要肩负提升村民幸福感、获得感的重要责任。”这是杭沁到村工作后写下的第一篇驻村工作手记。

只有常跨群众门槛,才能被群众记在心坎

2023年5月,杭沁被派驻到江苏省海安市滨海新区汤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当知道要去村里工作的时候,我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杭沁对于驻村工作心里没底,这是个什么样的村子、多少人口、有什么资源可以帮他们的……一系列问题都在她脑海当中打上了问号。“一个女孩子,穿了件白衬衫,说话细声细气,吃不吃得了苦啊?”杭沁刚驻村时,这样的疑问在一些村民心头产生。

120605(1).jpg

为了打消村民的疑虑,之后的每一天,只要一有空,杭沁就下去走访村民,主动了解村里的基本情况,把村里的农户、能人、重点地块挨个走访摸排了一遍。她还专门画了一幅村子的平面图,每走访一户便标上一个红点,需要关注的对象重点标注。不知不觉间,原本白纸黑线的图纸渐渐“红”了,但一个个陌生的脸庞却也渐渐“熟”了。

“头灯要戴在额头正前方,松紧带要紧贴耳朵才不会滑落。”“身子要一直弯着,对着根部上方,食指和大拇指轻轻一掐。”村民正在耐心地教着杭沁掐韭苔,这是她第一次下田掐韭苔。驻村以来,她每天都会走田间、进羊圈、看大棚、入农户,只要是村民的事、需要“搭把手”的,都有求必应。有几天韭苔卖价高,供不应求,为了帮农户赶进度,杭沁和村干部一连几天住在村里,凌晨三四点戴着头灯下田劳作。在微弱的灯光下,拉着家常、聊着趣事,比拼掐韭苔的速度。“今天的韭苔特别脆,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看着村民们能够按时结束采摘,杭沁兴奋地说。

群众工作千万条,情感真挚第一条。“只愿驻村两年里,村民见到我,能够不生分、不见外,愿意开口讲真话、讲实话、讲掏心窝子的话,那就够了。”杭沁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

汤灶村是个传统农业村,单打独斗的散户多,种植标准不一,韭黄种植品质难以保证。从驻村第一天起,杭沁便和韭黄较上了劲儿,“村里这么多人种韭黄,为什么名气就是打不响呢?”她主动请教农技专家,找种植韭黄的大户聊天,慢慢地琢磨出了门道——“小田”变“大田”、走规模化经营。

120605(2).jpg

杭沁带领村集体成功争取到省里的富民强村项目,600万的资金,足够让一个薄弱村打赢落后的“翻身仗”。“项目‘到手’的那一刻,我的脑海里瞬间有了打造‘合作社+示范区’的想法,建设智能化连栋大棚,种植高品质、无公害、有品牌的韭黄,配备仓储、冷库,依托党总支领办的‘金叶’蔬菜专业合作社售卖。”杭沁看着规划来的土地,满怀信心。韭黄有了“身份”,质量有了保证,每年至少能给村里增加20万元的收入。

但光有想法没用,能否得到村民的支持才是关键。老百姓对土地的感情很深,并且种蔬菜亩产收益高,土地流转极为不易。“这田直接给村里,他们种得起来吗?”“把地流转出去划不划算啊?”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杭沁带领村干部连续一周到村民家里宣传动员,讲政策、算对比账,最终成功流转土地60亩。农户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拿到了土地租金,进入合作社务工又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实现就地就近就业。看着群众心满意足地签了合同,杭沁也情不自禁地笑了。在她的驻村工作手记里又多了一个目标:驻村两年内,一定要把韭黄产业发展好,让村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实惠,不负组织信任、不负“两委”重托、不负群众期望。

将心比心,方能赢得人心

汤灶村地处海安、如东、东台三县交界,去市里看病要一个小时,上了年纪的老人腿脚“不利索”,有点“小毛病”都是到村卫生室开点药“应付”。家住汤灶村24组的康成德,今年七十多岁,常年在田里劳作的他,腰酸背痛的毛病一直拖着没去治。杭沁觉得像他这样的人村里应该有不少。卫健委是挂钩汤灶村的帮扶单位,她便主动联系、说明情况,邀请到海安中医院4名骨科、康复科专家到村开展下乡义诊活动。义诊当天,村里的会议室挤满了人,排队问诊的、拔罐的、艾灸的……老康那天也在现场,“当场开方,我立刻就能去镇上抓药,太方便了,谢谢你们!”村民感谢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其实,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就是群众日夜期盼的“大事”。

120605(3).jpg

“这是儿时暑假的噩梦。”“冬天洗韭黄,手指丫都被水泡烂了。”“希望我们村的蔬菜能做成产业链,带动就业,让老人们不要再这么辛苦了。”杭沁带领村干部曾做过一期汤灶韭苔的宣传视频,这是在外青年在视频下面的“心声”。如果不是这次宣传,不会知道还有这么多人关注着家乡产业发展,期待着家乡风貌巨变。在翻阅一条一条视频留言中,杭沁说:“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当成了一名真真正正的汤灶人。”也许,这就是“游子之心”和“驻村之心”的心心相印吧。

120605(4).jpg

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半年来,杭沁主动加入到土地流转、拆迁复垦、改厕排查、防汛抗灾、走访慰问等各项工作中,经历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拿起铁锹给被淹了的田排水;第一次穿着靴子到田里劳作;第一次开电动三轮车搬运蔬菜……面对这些“第一次”,她曾经手忙脚乱、焦躁不安,也正是经历这一次又一次的锻炼,让她逐渐成长。

在村里,耕作播种前,都有一项重要的农事活动——“深耕”。把田地深层的土壤翻上来,这样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还能防农作物倒伏,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增加农民收入。“深耕细作不仅是农民的一种智慧,也是伴随我一路走下去的坚定信念。我会带着感情留在这儿,留在我们汤灶村的村民身边。”杭沁说。